经济新闻

遏制“网络戾气”需多方协同发力
发布时间:2023-11-24 22:12:59   次浏览
来源:

  近日,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,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1个月的“清朗·网络戾气整治”专项行动,聚焦网络戾气容易滋生的重点环节版块,从严打击恶意攻击谩骂、挑起群体对立、宣泄极端情绪等突出问题,坚决惩治一批违规账号、群组和网站平台,有力遏制网络戾气传播扩散。(11月20日央视新闻)

  网络戾气,是指网络上一种极端的心理或风气。从失控的质疑、无底线的人身攻击到网上“约架”,给人“一股无名业火往上撺”的感觉,对网络暴力起到推波助澜作用。同时,网络戾气也会使一些网民肆无忌惮、恶俗黑话不断,影响社会情绪,污染网络环境,对广大网民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。“网络戾气”四字进入中央网信办的文件标题里,足以说明当前网络戾气之严重、社会危害之大、治理之刻不容缓。

  据悉,此次专项行动围绕社交、短视频、直播等重点平台类型,坚决打击“网络厕所”“开盒挂人”、借社会热点事件恶意诋毁和造谣攻击、斗狠PK等问题,可谓击中要害。其中“网络厕所”“开盒挂人”行为被列在问题首位。所谓“网络厕所”,是指当事人照片、行为或言论被网友私信投稿至社交平台的“厕所号”,“厕所号”再将其以匿名形式发出,这相当于为恶意、泄愤、负面发声提供“庇护所”,容易让人为所欲为。

  而“开盒挂人”,其本质是原来的“人肉搜索”,通过曝光他人隐私、个人信息的手段实施报复。只不过它发展成像“网络厕所”一样的方式,因其匿名性很难追查到投稿人。此前,对虐猫事件公开发声的张馨予等一众明星,其身份证、手机号、社保卡等个人信息都遭到“开盒挂人”。11月17日,知名视频平台B站通报一起典型“开盒挂人”案例,案件涉及18个省市的40余人,主要活动者还是未成年人,案情细节触目惊心。

  网络暴力是网络空间的毒瘤,其危害之深早已人尽皆知。而网络戾气,基于有关平台提供了匿名的、隔绝的空间,用户任性渲泄情绪,不必担心真实身份被揭露,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施暴者言行的边界感和责任感,往往会成为网暴事件的起源,甚至造成悲剧性结局,让本该清朗的网络空间增添了戾气,而且有不少未成年人参与其中,所以它比网暴更直白,比校园霸凌更防不胜防。如果任由其野蛮生长,同样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。

  遏制“网络戾气”传播扩散,必须像治理网络暴力一样,全链条进行整治。有关部门要健全防治网络戾气的制度机制,推进落实用户实名制,硬化管理措施,创新监管手段,建立针对“网络戾气”的专门举报渠道,从严查处违规账号、群组、贴吧,违规功能设置及违规平台环节,对造成恶劣影响的“网络戾气”参与者,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  要压紧压实网站平台的主体责任。作为“网络戾气”滋生的主战场,网络平台有责任加强对榜单、话题、推荐、评论、私信等环节管理,尤其要严管评论区、整治直播PK环节问题,深入查处逞勇斗狠、互撕攻击、谩骂吐脏等行为,遏制网络戾气。若平台明知投稿者实施侵权行为而不采取必要措施,不仅要惩治侵权者,也要追究平台责任。

  整治“网络戾气”是一个精细的社会过程,需多方协同发力,共同激浊扬清,让网络空间不再恶意相向。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,更需要家庭、学校和社会加强网络素养、心理健康、“三观”等教育,帮助青少年践行网上文明,不被“网络戾气”所侵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