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文物魔墙”、虚拟星推官“青鸟”、木雕、陶瓷等各种非遗产品……在第六届山西文博会上,历史与科技完美融合,贯通古今的各种展品让人目不暇接。
5天时间,27.3万名观众,现场交易和线上销售总额突破2亿元,92个项目集中签约,达成合作意向30多亿元,签约总额232.93亿元。以文博会为契机,山西正昂首阔步,展现“文化三晋、魅力山西”。
鸟尊讲故事
“妈妈,博物馆的鸟尊活了,它在讲历史故事。”自诩山西博物院“小迷弟”的李宗景,头戴AR眼镜,指着虚拟影像,满脸新奇。
不光鸟尊会说话,在第六届山西文博会现场,各种数智化展示各有各的优势,主打一个“抢眼”——晋侯鸟尊、兽形觥、龙形觥等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就在眼前,戴上AR眼镜便能来一场沉浸式交互;利用数字化采集手段重塑的“文物魔墙”,用指尖轻触屏幕就能将文物放大、旋转,近距离查看细节;手机扫码即可进入元宇宙空间,在虚拟展区内“自由”奔走参观……“点击汉代雁鱼铜灯,不仅能欣赏文物身上的彩绘,还能在线拆解、合成铜灯了解它的构造,并通过透视图搞清它可吸纳烟尘、保持室内清洁的环保原理,妥妥的古代科学解惑实录。”游客高辉说。
在互联网技术加持下,文物“哪里需要哪里搬”成为现实。“第20窟佛首”“西立佛”“七立佛”等云冈石窟重量级艺术品被“搬”到文博会现场。“这些都是运用3D打印技术等比例复制的。”云冈研究院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晨说。
无独有偶,在文博会太原展厅,人们通过VR眼镜,同样可以体验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后的魅力。“该技术可以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交互体验,以石窟现状、专业复原模式和艺术复原模式,通过3种呈现形式虚拟漫游石窟。”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工作人员王瑞说,无论是元宇宙还是3D打印,都是为了更好地贴近群众,让群众了解文物、了解山西历史。
在展区内,还有两处特别的打卡集章点。一处的印章图案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中国古代钱币,包括圆钱类、金饼类、尖足布、贝类等各种钱币;另一处则是日升昌记票号纸币、西周晋侯鸟尊、北齐释迦头像、元代顾安风竹图等12个山西博物院具有代表性的文物。“之前只在游乐场、风情街等地方打过卡,通过这么多历史元素的打卡,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了解。”来自上海的游客郭霄燕说,更让她欢喜的是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。“进入微信小程序后,可以开启山西文博导览解说、文物鉴赏、云上观展等功能,随时随地欣赏浏览山西文物。”
有了科技助力,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将得到更好的释放。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张晓强告诉记者:“通过互联网技术,我们将有限的实体陈展空间拓展成了无限、立体、生动的文化空间,这些‘活’过来的文物,将成为以文化人的丰厚资源。”
非遗年轻态
听一曲原汁原味的上党梆子,观一场精彩绝伦的舞狮锣鼓,看一段民风淳朴的太原莲花落,品一碗带着烟火味的小店牺汤,再试着自己动手做一个寓意美好的花馍……这些难忘的非遗体验,都是游客对文博会的美好回忆。
作为历史文化大省,山西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宝库,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2个、国家级传承人149人,他们活跃在民间,为文化传播增光添彩。
在文博会临汾市翼城非遗展区,不少游客正围着一块木板拉伸比划。他们跳的木板健身操也叫“翼城浑身板”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据介绍,该操起源于500多年前,是当地群众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民间舞蹈,表演时用木板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,有助于通经活络、强身健体。展区负责人邓杨说:“我们对传统的浑身板进行改良,结合中医人体脉络图,创作了‘浑身板康养健身操’。”如今,“翼城浑身板”作为一项健身产品不仅走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,还在短视频平台走红。
山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特色鲜明,众多的非遗项目被完整地保留、传承下来,同时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正在发现非遗之美,并为其注入青春活力。
在运城市绛州澄泥砚展区,既有雕刻繁复的传统砚台,也有不少造型简约的当代风格砚台,这些大多是绛州澄泥砚第三代传承人蔺霄麟的作品。“澄泥砚的特质就是贮水不涸、历寒不冰、发墨甚速、不损笔毫。”作为一名“90后”非遗传承人,他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,创新出多款“时尚砚台”,这些形色各异的澄泥砚通过网店、直播等形式进入更多年轻人的视野。